曲剧《离婚》:透过婚姻解读人生百味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老舍在云南龙泉镇要求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的一批研究生选举他的最佳作品。大家一致投《骆驼祥子》的票,老舍说:“非也,我喜欢《离婚》。”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诞辰124周年,北京曲剧《离婚》在这一天亮相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将老舍最喜欢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既描绘出一幅流动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也为今天的观众提供了关于婚姻与人性的观察视角。
北京曲剧是唯一土生土长于北京的地方戏曲剧种,1952年在老舍先生提议下正式命名。因此,以北京曲剧演绎老舍剧目,既得天独厚又责无旁贷。继成功排演了《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方珍珠》《老张的哲学》《正红旗下》等改编自老舍作品的剧目之后,北京市曲剧团于去年首演的这部《离婚》,既延续了曲剧老舍作品系列一贯的品质,又以略带讽刺的喜剧风格为拥有众多正剧的北京曲剧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离婚》是老舍先生一气呵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的离婚危机及家庭纠纷。这部小说结构精巧,语言精炼,读起来酣畅淋漓。为北京曲剧创作了许多“看家戏”的国家一级编剧王新纪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重点讲述了提倡“以婚治国”的
大幕拉开,一场劝和不劝离的闹剧就将主角老张的性格鲜明地勾勒了出来。老张能说会道、圆滑世故。他的理想是“以婚治国”,认定只要婚姻美满,就会天下太平。因此,“麻子”姑娘和“近视”男子互相看不顺眼的婚姻,竟成了他口中再平衡不过的“上等婚姻”。看重物质条件而反对自由恋爱,为求稳定而一味地凑合和妥协,或许还可以说是庸人的善意。但当他为治死人的庸医托人情时,则充分暴露了“张大哥”看似热心实则可恨的一面。
如果说老张是旧时代市民阶层的代表,该剧的另一位核心人物老李则是处于新旧交替之间的小知识分子典型。他瞧不上自己从乡下来的没文化的妻子,却没有勇气摆脱婚姻,只能在心中暗暗地将生活的“诗意”寄托在被丈夫抛弃的邻居马太太身上。最终马太太原谅了丈夫,也让老李的“诗意”彻底破灭。从心怀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到无奈妥协的小市民,老李的身上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懦弱和悲哀。虽然《离婚》里讲的都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但几十年过去了,对于人性的认识依旧让人感同身受。
老舍先生在写《离婚》这部小说的时候,“希望用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去创造一种新的美感。”而北京曲剧恰是一种平民艺术,舞台上使用的也是百姓的语言。譬如,剧中老张在劝说老李不要离婚时,就摆上了一桌老北京的铜锅涮肉,并就着麻酱小料侃侃而谈:“涮羊肉讲究的新鲜劲儿,从入座到吃饱,老跟头一口似的!可两口子的婚姻,总能有这一口鲜吗?”在还原京腔京韵的同时,由北京市曲剧团青年演员饰演的各类市民形象也颇具看点,他们将一个个油嘴滑舌、自私自利、时而狭隘时而又心怀大爱的小市民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舞台上。
评论
- 评论加载中...